以上言论,出自澳大利亚“The Chaser's War on Everything”电视节目,这组镜头是主持人拦住并且询问当时的日本驻澳大利亚大使上田。
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日本肆意捕鲸的血腥行为不满已久,尤其是他们借“科学研究”为名捕杀的鲸鱼过万,就在去年,他们出动五艘“科考船”,从南极带走了333头小须鲸。
其中122头怀孕,114头未成年。
现在,他们干脆连科学研究的名头都不要了,即使被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此类行为,日本还是在7月1日重启商业捕鲸,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对捕鲸近乎疯狂的偏执。
此前有过统计,日本的鲸鱼肉库存超过5000吨,并且如果需要的话,还可以从挪威等地进口。就算被禁止捕鲸,也不会造成日本的“鲸鱼肉危机。”
何止不会有危机,实际上,绝大多数的日本市民,并不是鲸鱼肉爱好者。
每年本人均食用鲸鱼肉为30克。
论口感,鲸鱼肉不如牛肉,甚至含有水银,日本某些地区经常呼吁孩子和妇女少食用鲸鱼肉。
2002年到2012年,日本因为未食用而滞销的冷藏鲸鱼肉达4000吨。
但是无论他们吃或者不吃,都担忧同一件事。
那就是被禁止捕鲸,会不会对日本的捕鲸文化造成影响?
没错,他们并不觉得大规模肆意捕杀鲸鱼是件血腥残忍的事情,而是“文化”。
在他们的概念里,动物的肉是肉,但是鲸鱼虽然是哺乳动物,但是跟鱼一样生活在海里,属于鱼,而“鱼”不是“肉”。
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在我们看来完全不能理解的魔幻观念,所以他们觉得:“虽然我们日本捕杀鲸鱼,但是我们对他们是喜爱并且尊重的。”
因为他们所谓的喜爱并且尊重,所以导致了他们每年捕杀200至1200条鲸鱼,和南极之行一样,他们并不会放过幼鲸和怀孕的母鲸。
并且,一些传统的捕鲸公司还会邀请学生观看鲸鱼解剖过程,借此向他们的下一代灌输捕鲸业的光辉历史。
尽管在我国,鲸鱼属于保护动物,但是在隔着一片海域的日本,却是满足心理欲望的发泄物。
现在由于环境恶化和大量捕杀,许多鲸类已经濒临灭绝。
而日本人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愿,并且越演越烈。
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鳗鱼身上。
鳗鱼寿司,鳗鱼饭,是日式料理里常见的菜品,但是因为没能完全人工养殖,现在已经被吃成濒危。
鳗鱼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几千万年,原先数量非常多,但是经不住坐吃山空。
日本仿佛没有人工养殖这个概念,在他们看来,无论是鲸鱼还是鳗鱼,去捕杀,去撒网捞起,这就够了。
鳗鱼越来越稀少,价格自然升高,面对这个情况,日本鳗进口组织理事长曾在2018年表示,要求我国大陆方面保持稳定的鳗鱼供应。
或许有人要问,日本鳗鱼濒危,为什么要我们供应?
因为我们中国鳗鱼养殖总量居世界第一,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70%。
不仅仅是鳗鱼,在我国,4条鱼里有3条是养殖的;在世界,3条养殖的鱼里有两条是中国的。
八十年代,我国还是“吃鱼都难”的大环境,到现在水产品市场丰富多彩,鱼虾贝藻应有尽有。
这里面,离不开每个科学家“不忘初心七十载,砥砺前行四十年”的付出。
刘筠院士,致力于四大家鱼的繁殖生理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,同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最先研究成功草鱼自然产卵受精。最终对家鱼的人工催产排卵获得成功。
四大家鱼,就是我们国内常见的青草鲢鳙四种鱼类,几十年前,这些都是稀罕物。
这位老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“鱼”。
曾经有媒体评价,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。
不仅仅是他,中国科学院所有的科学家,各地的水产研究所,也都在为止奋斗。
中国渔业是世界渔业发展成功故事的典型事例。
1950年中国渔业产量约100万吨,占世界6%,养捕比约8:92;2016年总产达6900万吨,占世界近40%,养捕比为75:25,水产养殖产量为占世界2/3,渔业产量大幅度增加。
1950年,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.7kg,世界7.7kg;1985年中国7.6kg,世界18.0kg;2015年中国达48.7kg,为世界23.8kg的两倍,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。
这一切离不开的,是中央确定“以养为主”的渔业发展方针,并且实施的一系列市场化政策。
其实大家细想一下,我国古代就有一句话,叫做——不涸泽而渔,不焚林而狩。
这两个成语,也都用来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,不作长远打算。
所以我们有袁隆平,有刘筠,有为了让国人、让后人填饱肚子而不眠不休奋斗的科学家们。
这让我们有了杂交水稻,水产养殖,有了今天的中国。
知知认为,捕鲸杀戮暴力的行为不应该成为“文化”,更不应该用来作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。
知知也相信,科技永远是第一发展力,而正在崛起的中国,会越来越好。
大家如何看待日本的“捕鲸文化”呢?下方留言讨论吧。
免费
日本捕鲸文化:就算世界与我为敌,也要将捕鲸进行到底
“上田大使吗?我们对日本人的妊娠率、饮食习惯、社会结构很感兴趣,请问——我们想杀几个日本人来研究,您看可以吗?”
以上言论,出自澳大利亚“The Chaser's War on Everything”电视节目,这组镜头是主持人拦住并且询问当时的日本驻澳大利亚大使上田。
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日本肆意捕鲸的血腥行为不满已久,尤其是他们借“科学研究”为名捕杀的鲸鱼过万,就在去年,他们出动五艘“科考船”,从南极带走了333头小须鲸。
其中122头怀孕,114头未成年。
现在,他们干脆连科学研究的名头都不要了,即使被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此类行为,日本还是在7月1日重启商业捕鲸,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对捕鲸近乎疯狂的偏执。
此前有过统计,日本的鲸鱼肉库存超过5000吨,并且如果需要的话,还可以从挪威等地进口。就算被禁止捕鲸,也不会造成日本的“鲸鱼肉危机。”
何止不会有危机,实际上,绝大多数的日本市民,并不是鲸鱼肉爱好者。
每年本人均食用鲸鱼肉为30克。
论口感,鲸鱼肉不如牛肉,甚至含有水银,日本某些地区经常呼吁孩子和妇女少食用鲸鱼肉。
2002年到2012年,日本因为未食用而滞销的冷藏鲸鱼肉达4000吨。
但是无论他们吃或者不吃,都担忧同一件事。
那就是被禁止捕鲸,会不会对日本的捕鲸文化造成影响?
没错,他们并不觉得大规模肆意捕杀鲸鱼是件血腥残忍的事情,而是“文化”。
在他们的概念里,动物的肉是肉,但是鲸鱼虽然是哺乳动物,但是跟鱼一样生活在海里,属于鱼,而“鱼”不是“肉”。
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在我们看来完全不能理解的魔幻观念,所以他们觉得:“虽然我们日本捕杀鲸鱼,但是我们对他们是喜爱并且尊重的。”
因为他们所谓的喜爱并且尊重,所以导致了他们每年捕杀200至1200条鲸鱼,和南极之行一样,他们并不会放过幼鲸和怀孕的母鲸。
并且,一些传统的捕鲸公司还会邀请学生观看鲸鱼解剖过程,借此向他们的下一代灌输捕鲸业的光辉历史。
尽管在我国,鲸鱼属于保护动物,但是在隔着一片海域的日本,却是满足心理欲望的发泄物。
现在由于环境恶化和大量捕杀,许多鲸类已经濒临灭绝。
而日本人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愿,并且越演越烈。
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鳗鱼身上。
鳗鱼寿司,鳗鱼饭,是日式料理里常见的菜品,但是因为没能完全人工养殖,现在已经被吃成濒危。
鳗鱼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几千万年,原先数量非常多,但是经不住坐吃山空。
日本仿佛没有人工养殖这个概念,在他们看来,无论是鲸鱼还是鳗鱼,去捕杀,去撒网捞起,这就够了。
鳗鱼越来越稀少,价格自然升高,面对这个情况,日本鳗进口组织理事长曾在2018年表示,要求我国大陆方面保持稳定的鳗鱼供应。
或许有人要问,日本鳗鱼濒危,为什么要我们供应?
因为我们中国鳗鱼养殖总量居世界第一,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70%。
不仅仅是鳗鱼,在我国,4条鱼里有3条是养殖的;在世界,3条养殖的鱼里有两条是中国的。
八十年代,我国还是“吃鱼都难”的大环境,到现在水产品市场丰富多彩,鱼虾贝藻应有尽有。
这里面,离不开每个科学家“不忘初心七十载,砥砺前行四十年”的付出。
刘筠院士,致力于四大家鱼的繁殖生理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,同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最先研究成功草鱼自然产卵受精。最终对家鱼的人工催产排卵获得成功。
四大家鱼,就是我们国内常见的青草鲢鳙四种鱼类,几十年前,这些都是稀罕物。
这位老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“鱼”。
曾经有媒体评价,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。
不仅仅是他,中国科学院所有的科学家,各地的水产研究所,也都在为止奋斗。
中国渔业是世界渔业发展成功故事的典型事例。
1950年中国渔业产量约100万吨,占世界6%,养捕比约8:92;2016年总产达6900万吨,占世界近40%,养捕比为75:25,水产养殖产量为占世界2/3,渔业产量大幅度增加。
1950年,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.7kg,世界7.7kg;1985年中国7.6kg,世界18.0kg;2015年中国达48.7kg,为世界23.8kg的两倍,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。
这一切离不开的,是中央确定“以养为主”的渔业发展方针,并且实施的一系列市场化政策。
其实大家细想一下,我国古代就有一句话,叫做——不涸泽而渔,不焚林而狩。
这两个成语,也都用来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,不作长远打算。
所以我们有袁隆平,有刘筠,有为了让国人、让后人填饱肚子而不眠不休奋斗的科学家们。
这让我们有了杂交水稻,水产养殖,有了今天的中国。
知知认为,捕鲸杀戮暴力的行为不应该成为“文化”,更不应该用来作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借口。
知知也相信,科技永远是第一发展力,而正在崛起的中国,会越来越好。
大家如何看待日本的“捕鲸文化”呢?下方留言讨论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