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在网上问网友怎么样选购一款商品,得道的结论八成是 " 谁贵就买谁 ",一分钱一分货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说是不二真理。然而电子数码产品领域,价格更多的体现稀缺性,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出价值,比如抢购手机哄抬价格,实际价值会发生偏离 ; 又比如内存厂起火停电,内存价格瞬间飙升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旗舰手机开始时兴更贵的 OLED 屏幕,并以此为卖点拉升价格。这种风潮下,旗舰机都以贵为好,跟风 OLED。然而实际上 LCD 和 OLED 在技术成熟度上相去甚远,不少网友戏谑 "LCD 永不为奴 " 将坚守阵营。那么 LCD 与 OLED 的争论在哪?本篇就争论来谈一谈它们之间主要差别。
区分之前先来理一理概念,所谓的 LCD 和 OLED 的说法,其实是两种屏幕材质的简称。LCD ( 即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 ) ,就是液晶显示屏,而 OLED ( 即 Organic Light-Emitting Diode 的简称 ) 一般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。
可靠性差异与使用寿命差异
众所周知,屏幕是由很多非常小的像素点组成,每一个像素点又分别由红绿蓝 3 个子像素组成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RGB。屏幕通过调节三原色的比例,最终可以为我们呈现出成千上万种的颜色。无论是 LCD 还是 OLED,其均是基于这个原理。
所不同的是,LCD 的发光原理主要靠背光层,通常由大量的 LED 背光灯组成,在白色的背光层上加一层有颜色的薄膜,白色光透过有颜色的薄膜然后呈现颜色。在背光层和颜色薄膜之间有一道阀门控制,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液晶层,它通过改变电压的大小来控制开合的程度,进而控制射出光线的大小,以调整红绿蓝三原色配比,最终呈现所需的颜色。而 OLED 呢,OLED 不需要 LCD 屏幕那样的背光层,也不需要控制出光量的液晶层,只要给他通电他就能亮,所以 OLED 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。
OLED 则是每个像素都自行发光,它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,只是黑色的显示是关闭 " 灯泡 "。但是不同颜色的像素点由于材质都不同,每个像素点工作的时间不一样,有的长有的短,所以每种颜色的像素点的寿命都不同。其中寿命最短的是蓝色,这也就是 OLED 频发 " 烧屏门 " 的罪魁祸首。
左边为 LCD 子像素排列,右边为 OLED 子像素排列
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厂商们常常会通过把蓝色的像素点做大一点来提升寿命,但因为材质原因,仍然没办法保证每个像素点亮的时间都相同,所以这类问题无法根治,好坏与否 " 全凭运气 "。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用户抱怨 OLED" 烧屏 ",而几乎不会听到抱怨 LCD 的声音。此外,LCD 屏幕是无机材料,OLED 是有机材料,二者材质不同也决定了屏幕寿命的差异。有机材料的老化速度相对于无机材料要快很多,因此 OLED 有机材料的寿命是不如 LCD 的。
颜色显示与调光护眼区别
也正是由于二者不同的显示原理,从色彩表现度来看,OLED 的观感则更加倾向于浓艳,显示黑色时也更加纯正,但是必须忍受 " 烧屏 " 问题。此外 OLED 三原色排列的差异,实际看到的 OLED 上面的图像还会出现彩边锯齿的问题。而 LCD 的显示效果则更倾向于真实,而且相较于 OLED,LCD 材质的屏幕在相同分辨率情况像素密度更大,文字显示更加清晰。所以一般高级绘图,专业人士屏幕多选用 LCD,而对 OLED 保持审慎态度。
而在白天或者夜晚等不同场景下,手机屏幕的亮度也需要随同变化,这就要求屏幕能控制好亮度。LCD 控制屏幕亮度只需要控制背光层就能控制亮度,直接通过调整背光层的电压就能控制亮度 ( DC 调光 ) 。OLED 目前多见的是 PWM 调光,它通过快速开关屏幕光源进行调光。简单理解就是它控制亮度的方法是不断的开关,而当开关的次数高到一定程度,肉眼就无法看出来。
PWM 调光实际上屏幕的亮度是固定的,通过改变点亮屏幕的时间来调整连读的,每个子像素一起开关。举个例子:屏幕亮度 100% 的时候,屏幕全打开就行了,假如亮度 80%,那么一个周期内 80% 的时间打开屏幕,20% 的时间关闭屏幕,这样就给使用者造成屏幕亮度降低了的 " 错觉 "。
不过在低亮度下,由于屏幕关闭的时间过长导致黑场间隔太明显,我们的肉眼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屏幕是在一开一关,甚至能看到明显黑色条纹。在深夜长时间使用,频闪对人眼损伤是很大,容易造成视觉疲劳。
那么 OLED 采用 DC 调光呢?OLED 由于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自行发光,如果像 DC 调光那样靠降低电压来调低亮度,那就要降低每一颗像素的电压。但是 OLED 各 RGB 子像素对电流的响应不同,在低亮度下,很容易出现色彩不均的 " 抹布屏 " 现象。这就好比得让这成千上万个 " 小灯 " 同时听令,实现难度就可想而知了。
OLED PWM 调光
OLED DC 调光
实际效果我们也能看到,无论是否 DC 调光,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( 相较而言,DC 调光比 PWM 调光强很多 ) ,这也注定 OLED 在硬件上并不能很好地承载 DC 调光。此外,如果采用全局 DC 调光的话,OLED 屏幕容易出色偏色等情况,所以比较多见的策略是采用了高亮度 DC 调光 + 低亮度 PWM 调光的方式求最优解。但当下 OLED 屏幕高频低频标准界限不明,而且可循经验也不足,无论是所谓的软件或硬件 DC 调光,都只能说摸石头过河。
总的来说,LCD 与 OLED 两种材质的屏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。LCD 偏向于成熟体系下已成熟的技术,实用且相对便宜,而 OLED 则是偏向于在探索未来技术 ( 全面屏、屏幕指纹 ) 道路上的底层建筑。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便利同时,也必须忍受它尚未解决的毛病,包括高昂的成本 ( 比 LCD 高很多 ) 。许多网友常以 "LCD 永不为奴 " 戏谑,笔者以为这并非是消费者对 LCD 的死忠,只是在 OLED 没有完全成熟之前,没必要花费高昂的价格去当一只小白鼠。
免费
从 LCD 永不为奴戏谑说起,为什么不愿做 OLED 的小白鼠?
如果在网上问网友怎么样选购一款商品,得道的结论八成是 " 谁贵就买谁 ",一分钱一分货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说是不二真理。然而电子数码产品领域,价格更多的体现稀缺性,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出价值,比如抢购手机哄抬价格,实际价值会发生偏离 ; 又比如内存厂起火停电,内存价格瞬间飙升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旗舰手机开始时兴更贵的 OLED 屏幕,并以此为卖点拉升价格。这种风潮下,旗舰机都以贵为好,跟风 OLED。然而实际上 LCD 和 OLED 在技术成熟度上相去甚远,不少网友戏谑 "LCD 永不为奴 " 将坚守阵营。那么 LCD 与 OLED 的争论在哪?本篇就争论来谈一谈它们之间主要差别。
区分之前先来理一理概念,所谓的 LCD 和 OLED 的说法,其实是两种屏幕材质的简称。LCD ( 即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的简称 ) ,就是液晶显示屏,而 OLED ( 即 Organic Light-Emitting Diode 的简称 ) 一般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。
可靠性差异与使用寿命差异
众所周知,屏幕是由很多非常小的像素点组成,每一个像素点又分别由红绿蓝 3 个子像素组成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RGB。屏幕通过调节三原色的比例,最终可以为我们呈现出成千上万种的颜色。无论是 LCD 还是 OLED,其均是基于这个原理。
所不同的是,LCD 的发光原理主要靠背光层,通常由大量的 LED 背光灯组成,在白色的背光层上加一层有颜色的薄膜,白色光透过有颜色的薄膜然后呈现颜色。在背光层和颜色薄膜之间有一道阀门控制,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液晶层,它通过改变电压的大小来控制开合的程度,进而控制射出光线的大小,以调整红绿蓝三原色配比,最终呈现所需的颜色。而 OLED 呢,OLED 不需要 LCD 屏幕那样的背光层,也不需要控制出光量的液晶层,只要给他通电他就能亮,所以 OLED 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。
OLED 则是每个像素都自行发光,它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,只是黑色的显示是关闭 " 灯泡 "。但是不同颜色的像素点由于材质都不同,每个像素点工作的时间不一样,有的长有的短,所以每种颜色的像素点的寿命都不同。其中寿命最短的是蓝色,这也就是 OLED 频发 " 烧屏门 " 的罪魁祸首。
左边为 LCD 子像素排列,右边为 OLED 子像素排列
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厂商们常常会通过把蓝色的像素点做大一点来提升寿命,但因为材质原因,仍然没办法保证每个像素点亮的时间都相同,所以这类问题无法根治,好坏与否 " 全凭运气 "。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用户抱怨 OLED" 烧屏 ",而几乎不会听到抱怨 LCD 的声音。此外,LCD 屏幕是无机材料,OLED 是有机材料,二者材质不同也决定了屏幕寿命的差异。有机材料的老化速度相对于无机材料要快很多,因此 OLED 有机材料的寿命是不如 LCD 的。
颜色显示与调光护眼区别
也正是由于二者不同的显示原理,从色彩表现度来看,OLED 的观感则更加倾向于浓艳,显示黑色时也更加纯正,但是必须忍受 " 烧屏 " 问题。此外 OLED 三原色排列的差异,实际看到的 OLED 上面的图像还会出现彩边锯齿的问题。而 LCD 的显示效果则更倾向于真实,而且相较于 OLED,LCD 材质的屏幕在相同分辨率情况像素密度更大,文字显示更加清晰。所以一般高级绘图,专业人士屏幕多选用 LCD,而对 OLED 保持审慎态度。
而在白天或者夜晚等不同场景下,手机屏幕的亮度也需要随同变化,这就要求屏幕能控制好亮度。LCD 控制屏幕亮度只需要控制背光层就能控制亮度,直接通过调整背光层的电压就能控制亮度 ( DC 调光 ) 。OLED 目前多见的是 PWM 调光,它通过快速开关屏幕光源进行调光。简单理解就是它控制亮度的方法是不断的开关,而当开关的次数高到一定程度,肉眼就无法看出来。
PWM 调光实际上屏幕的亮度是固定的,通过改变点亮屏幕的时间来调整连读的,每个子像素一起开关。举个例子:屏幕亮度 100% 的时候,屏幕全打开就行了,假如亮度 80%,那么一个周期内 80% 的时间打开屏幕,20% 的时间关闭屏幕,这样就给使用者造成屏幕亮度降低了的 " 错觉 "。
不过在低亮度下,由于屏幕关闭的时间过长导致黑场间隔太明显,我们的肉眼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屏幕是在一开一关,甚至能看到明显黑色条纹。在深夜长时间使用,频闪对人眼损伤是很大,容易造成视觉疲劳。
那么 OLED 采用 DC 调光呢?OLED 由于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自行发光,如果像 DC 调光那样靠降低电压来调低亮度,那就要降低每一颗像素的电压。但是 OLED 各 RGB 子像素对电流的响应不同,在低亮度下,很容易出现色彩不均的 " 抹布屏 " 现象。这就好比得让这成千上万个 " 小灯 " 同时听令,实现难度就可想而知了。
OLED PWM 调光
OLED DC 调光
实际效果我们也能看到,无论是否 DC 调光,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( 相较而言,DC 调光比 PWM 调光强很多 ) ,这也注定 OLED 在硬件上并不能很好地承载 DC 调光。此外,如果采用全局 DC 调光的话,OLED 屏幕容易出色偏色等情况,所以比较多见的策略是采用了高亮度 DC 调光 + 低亮度 PWM 调光的方式求最优解。但当下 OLED 屏幕高频低频标准界限不明,而且可循经验也不足,无论是所谓的软件或硬件 DC 调光,都只能说摸石头过河。
总的来说,LCD 与 OLED 两种材质的屏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。LCD 偏向于成熟体系下已成熟的技术,实用且相对便宜,而 OLED 则是偏向于在探索未来技术 ( 全面屏、屏幕指纹 ) 道路上的底层建筑。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便利同时,也必须忍受它尚未解决的毛病,包括高昂的成本 ( 比 LCD 高很多 ) 。许多网友常以 "LCD 永不为奴 " 戏谑,笔者以为这并非是消费者对 LCD 的死忠,只是在 OLED 没有完全成熟之前,没必要花费高昂的价格去当一只小白鼠。